新聞詳情
為何說曾侯乙編鐘是“我國編鐘之鄉(xiāng)”的傳承呢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8-23
“我國編鐘之鄉(xiāng)”的傳承----曾侯乙編鐘
辛丑年尋根節(jié)期間,在市博物館編鐘演奏廳,《東方紅》《楚殤》等編鐘樂舞令來隨尋根謁祖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倍感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醇厚曠遠,更看到了中國編鐘之鄉(xiāng)隨州的傳承擔當。
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編鐘屬宗廟之器,一般用于貴族舉行祭祀、宴饗、征伐及喪葬等重大禮儀活動。集工藝、禮制、音樂之大成,編鐘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代表。
曾侯乙編鐘生產企業(yè)介紹到目前全市從事青銅器制作技藝(青銅編鐘制作技藝)的傳承人約百名,年生產大、中、小型演奏類、工藝類青銅編鐘產品3000套,產品銷售以國內為主,也遠銷美國、德國、法國、印度、日本、韓國等國家和地區(qū),或陳列于博物館、孔子學院、宗祠廟宇、酒店會所等公共服務區(qū),或被音樂廳、教育機構、文化旅游景區(qū)等單位用于演奏和教學,供熱愛傳統(tǒng)文化的公眾參觀、欣賞和互動。
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的主會場活動——“百年百藝·薪火相傳”中國傳統(tǒng)工藝邀請展上,湖北選送了26件非遺精品力作參展,來自隨州的青銅編鐘復制件吸睛無數,出席活動的文旅部領導興致勃勃地敲響了青銅編鐘。
曾侯乙編鐘生產企業(yè)告訴大家曾侯乙編鐘同時是國家級非遺”隨州編鐘制作技藝!
日前,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,青銅器制作技藝(青銅編鐘制作技藝)上榜。至此,我市國家級非遺項目達到4項(還有炎帝神農傳說、隨州花鼓戲、炎帝祭典)。
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
曾侯乙編鐘生產企業(yè)介紹到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共185項、擴展項目名錄共140項,分民間文學、傳統(tǒng)音樂、傳統(tǒng)舞蹈、傳統(tǒng)戲劇、傳統(tǒng)美術、傳統(tǒng)技藝、民俗等類別。青銅器制作技藝(青銅編鐘制作技藝)屬傳統(tǒng)技藝類。早在2016年,這一技藝已入選省級非遺名錄。
青銅器制作技藝(青銅編鐘制作技藝)是以銅、錫、鉛為材料,通過制模、制范、結殼、澆鑄、修整、校音等數十道工序,制成兩件以上的銅鐘,編組懸掛可用于演奏!昂贤咝汀痹O計、“失蠟法”鑄造和“一鐘雙音”校音,是該技藝的核心技術。
隨州地處鄂北“隨棗走廊”,是商周時期銅料運輸的交通要道,文獻中稱“金道錫行”。富集的銅料資源,促使隨州地區(qū)青銅編鐘制作技藝的產生與發(fā)展,誕生了燦爛的青銅文明。1978年出土于隨州的曾侯乙編鐘,是我國迄今發(fā)現數量多、保好、音律全、氣勢宏偉的一套編鐘,其造型和工藝代表著中國古代青銅器制造的巔峰水平,堪稱精美絕倫。
然而史料記載,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,青銅時代在秦漢之際慢慢謝幕。巧奪天工的青銅鑄造工藝技術也逐漸走向衰落。如今,這一傳統(tǒng)技藝得以在隨州再現并傳承。
曾侯乙編鐘生產企業(yè)介紹到青銅器制作技藝(青銅編鐘制作技藝)遵循古法,涉及材料學、冶金學、物理學、力學、聲學等多學科,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,同時實現了金屬造型藝術和音樂表現藝術的完美結合,具有獨到的藝術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