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州編磬
隨州編磬
品 牌:曾侯鐘磬
名 稱:32件曾侯乙編磬(A型)
材 質(zhì): 青銅,響石
規(guī) 格: 長226厘米、通高152厘米、寬35厘米
說 明:
隨州鐘磬也叫古代打擊樂器。由石磬編懸于架上,可擊奏旋律。常與編鐘相配,合奏“金石之聲”。青銅錯金磬架,由一對圓雕怪獸及其頭上插附的立柱為虡,兩根圓桿作橫梁,呈單面雙層結(jié)構(gòu)。獸頂插附的立柱從腰、頂兩處與橫梁榫接。橫梁底等距焊鑄銅環(huán),以串鉤掛磬。磬架施線條流暢的錯金云紋。
隨州鐘磬是由32塊磬系用響石磨成,形若倨句,大小有異,分為兩層四組。經(jīng)復(fù)原研究,知其音域跨三個八度,十二半音齊備。音色清脆,特別特色。有銘磬匣3具,彩繪磬槌兩件。
石磬簡稱“磬”,是一種板制體鳴擊奏樂器,在中國古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(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)中,磬居石類,朱載堉在其《律呂精義》中稱作“石音之屬”。
石磬的早期記載有《禮記·明堂位》的“叔之離磬”、《世本》的“無句作磬”等神話傳說,表明我國遠(yuǎn)古即有磬的制作使用歷史。以之敲擊來為舞蹈擊節(jié)助興。這一現(xiàn)象被記載在《尚書?益稷》中,即所謂“予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”。由于磬在祭祀活動中日漸顯出其突出的地位,統(tǒng)治階級也漸漸地加入這一樂器的研制中,并將這一樂器視為自己身份、地位的象征。歷代帝王的追逐,加快了石磬藝術(shù)的發(fā)展,逐漸出現(xiàn)了編磬。
曾侯乙編磬,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戰(zhàn)國時期曾侯乙墓。是中國古代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,32件磬片分別懸掛于由青銅制作的龍首鶴身怪獸磬架之上,多用于宮庭雅樂或盛大祭典。其低音渾厚,高音明澈,音色優(yōu)美而動聽,可以旋宮轉(zhuǎn)調(diào),演奏中外各類樂曲。編磬常與編鐘合奏,其音響魅力“近之則鐘聲洪亮,遠(yuǎn)之則磬音清脆”相得益彰,被譽為“金聲玉振”。
編磬的組成結(jié)構(gòu)是什么呢?
隨州鐘磬制作公司告訴大曾侯乙編磬是由32塊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,形若倨句,大小有異,分為兩層四組。較大者:鼓博10.8、鼓上邊32.4、鼓下邊27.5、股博13.5、股上邊22.3、股下邊21、厚2.68厘米,倨句163度。較小者:鼓搏4.9、鼓上邊7.6、鼓下邊6、股博5.7、股上邊6.6、股下邊5、厚1.4厘米,倨句155度。
隨州編磬